“金利来股票配资收益,男人的世界。”这句广告语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化记忆,甚至成了那个时代男士们的身份象征。
然而如今,这个曾经在中国男装市场叱咤风云的品牌却宣布退出港股。这背后,不只是一个品牌的衰退,更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。
从领带大王到面临退市危机,金利来的故事告诉我们:在商业世界里,巅峰的光辉可能转瞬即逝,而市场的竞争从来不留情面。这次退市,究竟是无奈的选择,还是明智的转型?
一、从巅峰到退市,这个男人的世界发生了什么? 1968年,港商曾宪梓开始生产金利来领带,从此拉开了品牌传奇的序幕。
1971年,金利来的品牌商标正式注册,“领带大王”的名号不胫而走。1992年,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并正式上市,迎来了品牌的黄金年代。
回顾那段辉煌时期,金利来的领带曾是许多男性踏入职场的第一件必备单品。广告语“金利来,男人的世界”更是充满了时代感,成为大街小巷的共同记忆。
尤其是2009年至2011年期间,金利来的收入与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3.39%和18.58%,国内销售终端数量一度突破1300家,可以说是中国男装品牌中的佼佼者。
然而,辉煌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。进入2014年后,金利来开始遭遇业绩下滑,市场竞争加剧,品牌逐渐老化。
2024年的财报显示,金利来的营业额同比下跌8%至12.19亿港元,净利润缩水近20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股票市场表现极其低迷,日均成交量仅占总股本的0.03%,换手率低至不足20%。
维持上市的合规费用每年高达1200万港元,这无疑加剧了公司的压力。
二、私有化退市,曾智明的背后布局 面对持续的业绩下滑和市场竞争压力,金利来董事会主席曾智明决定通过私有化来解决问题。2024年底,曾智明通过其全资拥有的广朗公司发起了私有化提案。
最终,私有化提案在2025年4月11日获得香港高等法院受理,标志着金利来将彻底告别港股市场。按照计划,7月2日,金利来将正式撤销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。
对于曾智明而言,这不仅是一个商业决策,更是家族事业的延续。作为曾宪梓的次子,他在1995年接班后一直致力于维持品牌的影响力。
然而,时代变迁让金利来无法再像昔日一样风光无限。私有化退市或许是为了减轻公众公司的压力,同时能够更灵活地调整业务方向。
值得注意的是,曾智明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公司全部股份,私有化完成后,他们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。这也意味着,金利来未来的发展将完全由家族掌控。
三、电商时代没跟上,传统品牌如何自救? 金利来退市的背后,折射出传统男装品牌在数字化浪潮中的困境。
从渠道来看,金利来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商场专柜和专营店,而电商业务布局相对滞后。在互联网成为主战场的今天,这种模式显然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其他男装品牌早已开始积极转型。例如,海澜之家通过与阿迪达斯合作开店,探索运动户外领域;报喜鸟则转型运动业务,尝试进入更年轻化的市场。
这些品牌的转型策略,为传统男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而金利来在电商平台上的表现却乏善可陈,错失了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最佳时机。
此外,男装市场本身的消费频率低于女装和童装,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也进一步压缩了金利来的市场份额。从海澜之家到雅戈尔,再到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,金利来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四、退市后,金利来还能“逆袭”吗? 对于金利来来说,退市并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新的起点。
虽然品牌老化是事实,但57年的历史积淀仍然是它最大的资产。业内人士认为,私有化后,金利来可以更加专注于品牌年轻化和业务转型。
不过,转型之路并非易事。近年来,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,单纯依靠情怀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。
金利来需要在设计风格、渠道布局和营销策略上进行全面创新。只有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,金利来才能真正焕发新生。
金利来的退市,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节点,更是老牌男装与时代的交锋。它曾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,却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落败者。
如今,面对退市后的挑战,金利来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“世界”。或许,它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“领带”,但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。
最后,关于金利来,你有什么特别的记忆?这个曾经的领带大王,又是否会在你心中留下独特的烙印?
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!股票配资收益
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